经常有员工说:我老板又给我画饼了。
其实,画饼这项技能真是很神奇。
很多老板认为,绘梦和画饼没什么本质区别。
正如《小王子》的作者安托万所总结的那样:假若你想造艘船,请尝试着别去招募雇员收集木材,也别给他们指派任何任务和工作,而是去教他们向往渴望浩瀚无垠的大海。
我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问题,或者说,画饼有什么可耻。道理很简单:有谁不向往大海呢?有谁想整天对着木材呢?
《人类简史》里面提到,智人能够开始理解“想象的事物”是一个重大突破,这使得我们能够凝聚在一起去抗敌,成为我们战胜尼安德特人的重要原因。
事实上,向往大海就是我们的本能。如果未来没有一点希望,工作跟混吃等死差不多,我还做这份工作干嘛呢?
所以,与其想着老板为什么总给我画饼,不如换个角度思考,老板画的饼为什么没有起作用?我要怎么做才能吃到这个饼?
01 画饼没有作用,原因为何?
所谓“画饼”,其实就是公司承诺给员工的种种福利,和公司的光辉前景。
然而,因为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,这块传闻中的“饼”经常会成为“薛定谔的饼”——成功了是“望梅止渴”,失败了就是“忽悠诈骗”。
员工和管理者处在不同的立场,关心的事情一定是不一样的。
管理者关心的是:公司能不能快速发展,团队能不能胜出。而员工关心的是:公司发展了,我的职位和薪酬会不会随之上涨?我的能力有没有提升?
在这种情况下,管理者一味地强调公司前景、部门发展,却不告诉员工,发展之后对他们的好处是什么,这个饼再大,也是没有吸引力的。
所以,多花点时间在员工身上,去关心他们、同理他们,搞清楚他们要的是未来有更多的钱、更高的职位、还是改变世界的成就感,然后基于他们的需求去画饼。人家要的明明是包子,你拼命鼓吹馒头多么好吃,就别觉得对方不领情啦。
2、“画饼”要看对象,对象不同,策略不同
70年代的人,你让他意象饼,他会朝着怎么得到饼的方向努力,而对于80或者90后的人,对于他们“画饼”的吸引力并不大,他们是需要先尝一口饼是什么味道,是不是他想吃的,他有感觉了,这个才是他的努力方向。
给70年代的人讲,你要如何努力的工作,你才会得到跟某人有一样开奔驰的机会,他们大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。那么给80年代以后的人这么讲,他们会更需要先上车体验一下驾驭奔驰的感觉如何,这样的感觉爽,他们大多才会这样做。
所以如何对待不同的对象“画饼”,也是一个管理挑战。
3、经常画饼,但最后总是吃不到
很多饼,从来就吃不到。
Fool me once, shame on you; fool me twice, shame on me (被骗一次,其错在人;被骗两次,其错在己)
如果员工始终都吃不到饼,很快就会认为管理者是骗子,不再相信他。所以,承诺任何未来,至少自己内心要真正相信,并且全力去搏。
举个例子,某家快消企业的销售老大遇到一个难题:年初定计划的时候,为了刺激新产品的上市销售,说今年达成130%就发双倍奖金。但后来发现,新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,才上市半年,就超过目标了,按这个趋势下去,销售团队下半年就算躺着,也能拿到很多奖金。这其实是高管团队对市场判断失误导致的,那奖金还要不要发呢?
当时销售团队的很多员工,甚至中层经理都觉得,公司不可能发了。
最后高管团队开了一次会,决定:发!因为销售团队是非常讲究执行力的,而销售老大又是一个经常需要画饼的职业,这次画了这么大的饼,最后却不舍得给,以后团队就不可能有任何执行力了。
至于担心下半年不努力,他们也做了一个决定:本来要年底发的一笔奖金,先发一部分给员工,安抚人心,让大家知道,管理层们都是说话算话的。然后,另一部分奖金留着,再追加一笔,借此调整销售目标,承诺大家,如果年底做到新的目标,还会拿到更多。
最后,到了年底,销售业绩是原先目标的2倍,而且也超过了新的目标,员工并没有因为奖金拿到就放弃努力。
所以,“画饼”很需要,但不仅仅是画个饼就结束了。
02 如何做才能真正吃到饼?
西蒙在《超级激励者》中指出,“要影响人类的行为,只有两个办法:要么靠操纵,要么靠激励。”
典型的操纵包括:利用恐惧心理、煽动性的言辞,或是承诺日后会履行的举措。
而企业领导为下属画饼,企业高层为中层画饼,企业为全部员工画饼,这都属于内在激励,为的是让人能够找到感觉,持续深入、把事情做到位的方式。
当然,履行承诺是前提,承诺而不兑现,便是大部分人所厌倦的“空心饼”,这种饼与其说是激励,不如说是“操纵”。
如何摆脱操纵,真正吃到“饼”?
不妨用“黄金圈法则”来思考一下:
简单解释一下黄金圈法则:
Why: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?我一直追求的是什么?
How:为了实现这个目的,我应该采取什么方式?如何循序渐进?切入点在哪里?
Step 1:从why出发
比如,马丁路德金通过“I have a dream”,来感召那些希望自由、平等、友爱的,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人;乔布斯用“Think different”来感召特立独行、具有反叛精神、想改变世界的疯子。
比如,马云创办阿里巴巴,使命是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。靠着这个使命,他感召了很多优秀的人才,蔡崇信愣是放下高薪投奔马云,成为解决阿里巴巴how的得力干将。
这种从why出发的思维逻辑,帮助企业在阐述自己使命愿景的同时,吸引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员工加入。共同的理想让员工有更强的内在动力,愿意不断挑战自我的潜能,全力奋进为企业创造价值。
Step2:how you do it
在why圈层里,你已经想清楚了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,比如是希望给自己带来成长,然后在未来成为这方面的大咖。
那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如何实现,首先想带来成长,一定得进入这个行业比较靠前的公司,这样才能接触到行业比较先进的理念;
其次,得进入一个能够全面熟悉这个行业,且对行业变化比较敏感的部门,而不是财务、行政这样的通用部门;
最后,得去到一家阶层还没那么固化,相对年轻的公司,好有更多的机会往上走。
Step3: what do you do
薛教授说,“我们不是为老板打工,而是为自己的简历打工。”
看到这里,仍然不知如何画饼?
不如来看看【世界名企的激励之道】吧!
领取方法:
1、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,填写试用报名表;
2、后台回复关键词【世界名企的激励之道】,即可领取。(两步都要完成哦)
封面展示:
目录展示:
名额有限,速速领取吧~
后续会有不同类型的资源包推出哦!关注【时代光华】,热门资源等你来取!